以“三心”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2-05-31 来源: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信心”“决心”“恒心”,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指引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局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显现,风险挑战跌宕交织,愈是这种时候,坚定信心愈加重要。这份信心,厚植于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到“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无一不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与依凭。这份信心,彰显于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实际行动中,夏明翰就义前写就“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狱中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邓稼先拒绝留美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事业,屠呦呦专注中西医结合、研究发现青蒿素……没有对祖国、民族的信心,就没有这一页页引以为傲的篇章。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历史自觉及文化自信,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于一代代华夏子孙,表征于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伟大事业的拥护。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决心引领前进道路。中国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追逐伟大事业,奔向伟大梦想的历史。成就伟大事业,最重要的是要有锚定目标奋勇前进的决心,青年马克思决心将“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择业的目标,周恩来总理少年时即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为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决心横跨古今、贯通中外,在不同的时空遥相呼应,熠熠生辉。“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当明心见性,以投身崇高事业的决心拨云见日,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把握根本的行为逻辑。应立鸿鹄之志,从一开始就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一植根于中华大地土壤的初心使命,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深刻意识到党的领导是贯穿于事业全程的根本遵循,把握这一主流主线,在党的领导下踔厉奋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以“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恒心贯穿事业始终。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并不总是风平浪静,相反,浪潮汹涌与激流跌宕才是不变的主题,如果没有将信念坚持到底的恒心和毅力,难免被飞扬的浪花吞没。自古以来,恒心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和赞扬的高贵品质,“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的典故代代相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使“三千越甲可吞吴”,张骞身陷匈奴坚守十年终是“持汉节不失”。当下,置身快速变化的环境之中,更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和以恒心守初心的坚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恒心体现在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践行上,要以一辈子为衡量刻度,以黄大年、张桂梅等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持之以恒做到久久为功,做到真信真守、真想真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