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雅江县委组织部

“N+1+N”式驻村帮扶 促汉藏友谊 保脱贫奔康

发布时间:2020-07-28 来源:

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到高寒地区工作,舍弃与家人的团聚投身偏远山村奋斗,从内地到雅江县柯拉乡伙拉村驻村——这是来自雅安职业学院的河南籍体育老师李石庄的选择。2年的时间里,李老师在海拔3800米的伙拉村,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干事创业精神,把自己作为一条纽带,一头连着需要帮扶的村民,一头连着可以提供帮扶的朋友,携手共谱扶贫佳话。

“1+N”,为了村民,再苦再难不言放弃。2018年7月5日,李老师正式开启了他与伙拉村的“战斗”模式。一是奋战“环境关”。伙拉村位于雅江县最西端,紧邻理塘县,海拔3800米,气候恶劣,一年中大多数时候都在下雪,到了冬季水管就会被完全冻住;全村4个村民小组,共142户887人,分散居住在42平方公里的三山两沟中,面对艰苦的环境,李老师没有退缩、没有抱怨,常常挨家挨户徒步走访。二是奋战“语言关”。当地藏语方言种类较多,很难全部通晓,在平时的走访过程中,一般都由第一书记或包村干部帮忙翻译,李老师就跟着学习。遇到需要独自走访的时候,李老师就“连说带比划”的与村民交流,确保完成任务。三是奋战“饮食关”。伙拉村几乎没有种植蔬菜,人们饮食习惯也比较粗糙,基本只吃糌粑、牛肉和面食,蔬菜只能从县城捎带且不宜长期储存,初到不久的李老师体重因此下降了10斤,面对困难,李老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把参加扶贫工作作为光荣使命,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踏踏实实帮扶这里的村民摆脱贫穷、改善生活,以个人的“小牺牲”为村民争取“大幸福”。

“N+1”,多方获助,一点一滴不断改善。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李老师在其帮扶工作中充分运用这一点,积极争取单位、朋友、亲属的支持,为其帮扶工作凝聚了更多的力量。一是获得单位鼎力支持。李老师倾心倾力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积极向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汇报工作需求,为伙拉村争取了相当大的帮扶力度。学院投资31.5万元用于柯拉乡中心校风貌建设、投资1万元用于购置体育器材;率医疗队伍为村民免费进行体检、筛查大骨头病,送去常用药品;看望教师、贫困学生和特困户等,并送去慰问品;会同当地政府和伙拉村其他帮扶力量,为村里修建3个蓄水池和2个取水点,解决村民用水问题。二是获得朋友大力相助。李老师将自己的扶贫事业告诉朋友、同学后,大家都很敬佩,纷纷帮忙。目前,累计为柯拉乡中心校的学生和伙拉村的小朋友捐赠价值4万余元的学习和体育用品,捐赠800多套衣服、40双鞋子,平均每月就有1车的衣物和学习用品被寄到柯拉乡中心校。此外,还为伙拉村白血病患儿募捐了3500元。三是获得其他各方帮助。在李老师的多方争取和积极沟通下,伙拉村的5名学生前往四川省贸易学校学习,雅安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六班和柯拉乡中心校建立结对帮扶,四川省“小篮球、大梦想”篮球比赛为柯拉乡中心校篮球队增加1个名额,雅安市民建党经济一支部每年为柯拉乡中心校各班前3名定做羽绒服。四是获得家人的体谅。家人是牵挂、家庭是后方,正是有了家人的体谅,这两年李老师才能安心在伙拉村开展帮扶工作。特别是李老师决定放弃申报公派美国作访问学者的机会时,学院同事都为他感到遗憾,但他的家人表示理解和支持,希望李老师全心全意的干好扶贫帮扶工作。多方的援助使得李老师的帮扶工作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形成一支民间帮扶队伍,大大提升了帮扶工作的成效。

“N+1+N”,友谊长存,携手决战脱贫攻坚。2年的帮扶工作,让伙拉村的村民和李老师以及李老师的同学、朋友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增进了藏汉民族间的交流交融。一是村民的感谢。感谢改善了学校的条件、温暖了学生的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平台,改观了他们对汉族的印象,并特意为李老师送上了“大爱助学、心系藏家、精准扶贫、情暖高原”的锦旗。二是个人的感恩。李老师感恩扶贫工作为自己帮助别人的梦想提供了平台,为自己的公益事业拓宽了服务面;同时感恩通过扶贫工作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格、养成了在孤独中静心学习思考的习惯,提升了协调能力,增加了对藏族同胞的了解。三是遗憾中的启发。17岁渴望读书的女孩因家人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李老师帮助其入学就读后,又被迫退学回家赚钱养家的事,让李老师在遗憾中充满感触,坚定只有通过教育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才能真正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