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根”与“魂”
发布时间:2022-02-24 来源: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明确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任务和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方面重点工作,提出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的“两新”目标。
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魂。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当前全国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新途径、新形式,乡村振兴怎么振兴、谁来振兴、振兴成什么样子?这些问题不一而足得到各地区回应,但有经验样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当案例。有的完全照搬城市化一套逻辑,大兴土木引进企业腾地办厂,由于缺乏可持续人力支持和产品保障,最终不了了之只剩企业凋敝;有的一股脑招引大量人才回乡创业或聘请农村职业经理人,但由于缺乏历练以及对特色乡村的认知,最终只是人过无痕空留影,没有对乡村振兴起到实际作用;有的乡村振兴规划得美轮美奂、场面宏大,实际操作下来处处受限、问题百出,农民不仅未曾受益,家园反而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乡村振兴应为农民而兴。乡村振兴不只是外界眼中的繁荣,更应是农民切身的舒适。农民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切身的增强,才真正说明短板在补齐、乡村在振兴、国家在富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远景目标进行了详细规划,切实指明了新一年乡村振兴的努力方向。
乡村建设应为农民而建,不搞“刷白墙、换黑瓦”的形象工程,不塑造刻板固化的“千村一面”,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地域地理构造和历史渊源,立足村庄现有基础,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在进行房屋改造时保留整体风貌,还原乡村的朴与真;乡村治理应为农民而提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内生发展动力,鼓励农民重新拾起村歌、“村晚”、村耕、村游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再现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的“威严”,体现农民的善与淳;乡村产业应为农民而壮大,贴近农村发展实际,在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的同时,加大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发展力度,从本源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的稳与实。
华夏儿女的根都在土地里,魂都在乡愁处。将富民产业发展好、乡村建设提升好、乡村文化传承好、治理能力建设好、党建统领发挥好,乡村振兴之路必将是一道宽阔通途。
下一条:
从“北京冬奥”中感悟“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