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人民为师”是永不过时的政治宣言
发布时间:2021-09-13 来源:
教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拜人民为师”更是我们党坚守了百年的制胜法宝,也是永不过时的政治宣言。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重温共产党人的“拜师”历程、解读“向人民拜师”的真正内涵,思考党员干部如何做到“问政于民”“问教于民”,意义特别重大。
“不耻下问”才能牵动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本质上就是向“经验阅历”“真知灼见”学习,要带着一颗“求知心”“敬畏心”,如果在群众面前背手叉腰、趾高气扬,看不起这些大老粗泥腿子,而且以一副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官僚做派示人,如此拜师只会“强扭的瓜不甜”,达不到预计效果。只有感情上融入群众、思想上认同群众、行动上贴近群众,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学习的标准,既把群众当“老师”、当“先生”,也把群众当“考官”、当“裁判”、当“评委”,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才能牵动民心,群众才会不吝赐教,才会给你“开小灶”“取干货”“上硬菜”。
“深入群众”才能打动民情。
党员干部向人民拜师学艺,关键是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拉下面子,接地气、通下情,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运用起来。然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却热衷于“蜻蜓点水”“脚不着地”般的下乡,群众在山下干活,他站山头吆喝,应付寒暄两句就当完成了走访任务;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官味十足”,出门一趟人头攒动、前呼后拥,群众反倒成了“门外客”。这些领导干部把走基层、进农村当成了“走过场”“走秀场”,造成群众不愿教、不敢教、也教不好,完全丧失了“拜人民为师”的初衷。要想“学有所成”“拜师成功”,就需要党员干部多做群众工作、多听群众意见,多与群众拉家常、唠闲嗑,真正走入农村、融入群众、走进民心,如此才能赢得民意,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服务群众”才能赢得民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执政底气,问计于民才能精准施策。现实中有些干部一方面打着“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幌子,广觅良师、求学若渴;另一方面却高高在上、夸夸其谈,干着漠视群众、独断专行的事,虽然看起来“拜了师、学了艺”,却多少有点“一厢情愿”,难以得到群众真正的认可。党员干部想要求得“良师益友”,就不能忘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要立足岗位要求,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搞好服务,只有真正把自身业务水平提上去了,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解决好了,把群众的唠叨、抱怨、埋怨记到心里了,想了群众之所想、急了群众之所急,才能打动民情,得到人民群众这位“大先生”的认可,我们的拜师才算得上“名正言顺”。
上一条:
做“师者”那样“闪光发光”的人
下一条:
以师为“镜”悟“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