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巴塘县委组织部

办好心坎事
筑实幸福红

—巴塘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认真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发布时间:2021-05-27 来源:

办好心坎事  筑实幸福红  

—巴塘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认真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巴塘县、乡、村各级党组织的党员干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知行合一”实践活动,用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截至目前,已办理24项基础性兜底难事,切实将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用别样的红起步幸福中国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实招摸排集难题。全县69个党支部聚焦群众基础性兜底难题,结合行业实际,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摸清群众急难愁盼、难点堵点问题,高质量收集“我为群众办实事”234条办理事项,并以“清单制+责任制+限时制”工作模式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落实落地。

真招角逐满意度。县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不畏艰难险阻,积极与其他县(市)退役军人事务所衔接沟通,寻找烈士亲属,最终为42无名墓碑烈士成功找到“回家的路”;县人民法院、县人力社会资源和保障局、县司法局、县群众接访中心联合解决36名农民工,涉及资金22.6486万元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问情于民解民忧的县公安局夏邛派出所辅警彭措次仁帮助身患重病的文盲村民开证明、联系医院、办理手续等先进事迹,这些实事充分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满意,尤其是帮烈士寻回家路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

新招突破创新治理模式。坚持以为群众办实事为己任,对标基层治理难题,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成立141个“全科网格”党支部,实行城区“3+3+N”(1名网格长、1名法律工作者、1名专职网格员+1名正式干警、2名辅警+N名情报信息员)、乡村“1+1+4+N”(县级联系领导+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法律工作者、网格员、公安干警+N个网格小组)工作模式,建立“县-乡-村(网格)-网格小组-群众”五级微信群140个,实行24小时全天候受理制度,群众诉求实现从“慢走”到“快跑”,以全科化破壁挑战“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事难办”四个壁垒。目前,受理群众诉求2743条,办结率高达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亮招一线主动担当作为。为抓好基层群众服务工作,实现水电移民、异地搬迁、省外及周边县迁入户、县内自主搬迁户等1.5万搬迁群众管得好、科学管,结合县域实际,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探索创新迁入地、迁出地“双向合作”机制,主动对接周边县,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迁入地(属地)管理为主,在政权建设、村级事务、重大事项等方面,采取迁出地(行政)管理为主,变不愿管为主动管,积极引导搬迁群众配合社区、村镇工作,融入当地生活。同时,创新开设移民选区,定向分配县人大代表名额,引导迁入户群众积极参与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让“外来户”牢固树立“大家庭”意识;同步覆盖搬迁群众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初步实现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外来人员综合管理模式,实现搬迁群众“主动管、自愿管、科学管”。广泛开展“六无平安村”创建,以群团服务站、扶贫超市为载体,以积分兑换物资的方式,激励群众遵纪守法、创先争优,确保迁入人口“管得好”,让“外来户”成为县城“本地人”。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巴白边界纠纷,加强与白玉县沟通协调,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打防并举、疏堵结合、多措并施、多管齐下,持续全面稳控边界矛盾,破解纠纷难题,守住边界和谐。打造形成“县、乡、村”三级产业基地,带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促使群众把目光从“山上虫草”向“山下产业”转移。

本招直达末梢。立足政务窗口服务职能,聚焦反映突出的政务服务问题,以“一网通办”百日攻坚行动为突破口,围绕户籍(身份证)办理、企业设立、交通运管、卫生许可、婚姻登记、房产税收、不动产登记等20类高频办事场景,创新推出20项“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切实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目前,首批推出的20类“一件事一次办”已受理办结6821件,全程网办占比90.6%、一次办占比99.67%,实现群众企业办事时间缩短90%以上,赢得广大群众和企业的积极好评。

兴招振产业强。“乘”法发展产业,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村相融”理念,根据地巫镇甲雪、坝伙两村整村搬迁实际,建设以”桃”为特色主导产业的旅游新村。强推桃源基地、光伏发电、劳务输出合作社、家政服务、公益性岗位、庭院经济、乡村旅游、手工制作等8项产业结构来提高新村增收渠道。利用安置点周边闲置土地建设集体桃林基地30亩,规划发展民俗接待和水果采摘销售产业;探索光伏扶贫,采取“全额上网”方式,利用各户屋顶空间为每户建设3000瓦光伏发电设施,建成了全州首个分布式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并实现并网发电,并以每度电0.75元的价格转卖给国家电网,预计每户可增收600-1200元。成立劳务输出合作社,采取轮次方式开展清洁、家政服务等劳务输出,人均月收入达1500元;并由政府主导解决2个村专业打火队及环卫工人等公益性岗位126人,依托劳务输出平台鼓励群众外出就业,实现人均年收入7000元,搬迁群众致富门路进一步拓宽。目前,正以“种桃树、赏桃花、摘桃子、住桃林、品桃花酿”观光体验式乡村接待打造4户民宿并建设脆桃基地。桃源地坞水、电等基础设施设备完善完备,人居环境宜居宜游,就医就学条件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