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南下记忆(第一集)

发布时间:2020-04-26 来源:


【片头】

【编前语:(字幕)1949年,解放全中国的滚滚洪流从北向南浩荡推进。为支援南方广大新解放区建设,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根据中央决议,紧急动员,号召地方干部随军南下,帮助新解放区政权及生产建设,一个特殊而耀眼的历史革命群体“南下干部”由此产生。】

 

第一集《南下入康》

 

【解说词】这是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旧照片,照片上的建筑就是当年康定地委所在地。65年前,一群年轻人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他们告别土生土长的故土,把他乡变故乡,融入了甘孜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

【同期声(采访)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研究员:郭昌平(我们现在看到的地方是原来西康省政府办公的旧址,1950年3月份解放军进城,康定地委就在这个地方办公,以后正式建立了康定军管会之后,军管会也在这个地方办公。)】

【解说词】郭昌平口中的“南下“一词,指的是1948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西柏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的:“战争的第三年内,必须准备好3万至4万下级、中级和高级干部,以便第四年内军队前进的时候,这些干部能够随军前进,能够有秩序地管理新开辟的解放区。”1949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再次指出:“现在准备随军南下的五万三千个干部,对于不久将要被我们占领的极其广大的新区来说,是很不够用的,我们必须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这样干部就够用了,广大地区的工作就可以开展了。”这是目前所见党的文献中最早提出“南下”一词。于是,1949年初,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紧急动员,纷纷抽调大批党政干部随各路人民解放军南下,投入这场伟大的斗争。

【解说词】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从晋绥解放区抽调的各类干部、学员共约16000人,组成“西北南下入川工作团”,随贺龙、李井泉率领的18兵团和7军等部入川,配合刘、邓二野从北线进入大西南,先后抵达川西、川北、和西康省,展开了接管城市和建立新政权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南下入川进入我州的南下干部约有1100人,他们是党在藏区政权建设、征粮、剿匪、平叛以及发展生产等重要时期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的光荣群体。

【解说词】南下途中时任“西北南下入川工作团”第三梯队政委,后任康定军管会主任、康定地委书记的苗逢澍同志,负责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地专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开创西康藏区工作和以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期声 采访 原南下干部苗逢澍之子:苗茂华(当时他(苗逢澍)在晋绥8分局搞组织(工作),因为国民党溃败,解放军南下进展的相当快,解放大片的土地要维持,政府干部远远不够了,上面就布置了就叫我父亲短时间之内要调一万多干部南下,动员了很多干部下来,最后决定我父亲也跟着南下,在南下过程中,他就在汽车上或火车上和几个负责人一直在商量哪个干部派到哪个地方去,定下来以后就发个通知单,然后干部拿着通知单就去报到,沿途就这样下来的。)]

【解说词】就这样,数以万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员冒着没有散尽的硝烟,别妻离子,远离家乡,远赴长江以南的新解放区,在新的“战场”上为新中国政权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

【同期声 采访 原南下干部李春芳爱人:郭玲(李春芳原来是在晋西北兴县地委工作,后头49年组织干部南下的时候,他们就组织了一批,第一批南下干部已经走了,后来说是地委这一级干部还不够,还要动员一批下去。当时李春芳是留在山西省委工作,最后他自己报名,他就带头第二批报名,报了名几天不到一个星期直接就到了临汾。大概10月底就开始南下,往四川走。) 】

【解说词】而此时的甘孜州大多数藏族聚居地仍保持着封建农奴制,沉重的封建剥削,各种苛捐杂税,让受尽了苦难的各族群众日夜盼望着翻身解放。50年代初虽然已经和平解放,但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工作条件艰苦、情况空前复杂、任务异常繁重。刚刚解放的甘孜州,广袤土地百废待兴,群众期盼如饥似渴,急切呼唤着新生思想、新生力量的注入。

【同期声 采访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研究员:郭昌平(解放之前的康定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城,虽然是西康省的省会,但是,那时的康定城只有一个平方公里左右这么大个面积,加在一起的总人口只有8千多人,还不到9千人。{康定城}绝大多数的民房,可以说全是一楼一底的青瓦房。而且街也是土路,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水泥路,而且一走起来灰尘很大,一下雨就是满街的稀泥,是这样一个状况。1949年12月份刘文辉宣布西康和平起义之后,整个留下来的一个摊子,几乎是一个烂摊子,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整个社会经济都是百废待举。)】

【解说词】在山西省兴县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里,保存着当年南下干部们出发时当地群众欢送,以及贺龙等领导对南下干部入川动员讲话的照片,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和文物,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

【解说词】1949年,根据贺龙等晋绥军主要领导对南下入川的指示以及动员讲话,晋绥解放区调军事力量和地方干部,从北方到南方,从高原到盆地,开辟新解放区,接管政权、建立地委及各县工委,承担着民主改革及民主平叛,民族团结、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艰巨任务。被抽调南下的地方干部和学员经过集训后,背上行装扛起枪,浩浩荡荡地向祖国南方挺进。

【同期声 (采访)南下干部乔志敏爱人:马玉兰(当时49年5月份就正式得到了通知,通知单位那些同志南下走,当时5月份宣布过后定了,有一部分同志前面就已经走了。因为乔志敏当时是属于县公安局的副局长,他有些工作问题还没有落实交待完,所以我们是49年7月份离开了山阴县,离开的时候我骑了一匹骡子,他骑了一匹马,带了两个警卫员我们四个人一起就南下走,10月4日贺龙做了动员报告,4号以后就分批开始走了,就是你定的哪个方向就往哪里走)】

【解说词】当年,“西北南下入川工作团”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响应党的召唤,怀着满腔革命热情,毅然告别了养育他们的北方故土,踏上南下入川的征途。南下的过程就是一个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艰苦历程,既要克服秦岭、大巴山的严寒冰雪、泥泞道路,又要面对国民党残余势力、游兵散匪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武装袭击和各种骚扰。每个南下干部的身心都经历了一场极限考验。但是,长途跋涉没有吓到他们,流血牺牲也没有吓到他们,凭着一种坚定的信仰,凭着对党无限的忠诚,靠着一双双铁板似的双脚,他们艰难的向四川挺进。

【同期声 采访南下干部:

1,南下干部 董彦庆(进军(南下)全部是步行,那确实艰苦,有时候连一口冷水都喝不到,急行军连夜行军,我两只脚满脚都长满血泡,鞋子都浸透了,但是仍然还是坚持走。当时的信念就是“共产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

2,南下干部 李晋立(贺龙给我们讲的话说“你们要解放大西南去”,他当时在临汾我们要出发的时候给我们这样讲的。后来南下一直都是步行,每天走路少则80华里,多则120华里。在成都住了过后,当时是西康省委的副书记给我们讲话说“你们要进西康去,到藏族地区工作去,到那个地方我们要解放那个地方的藏族人民,那个地方的人民还在受苦受难”。当时我们都小也没什么说的,走就走,去就去。)】

3,南下干部 支成业(我们先是修成雅公路,成雅公路修的差不多, 58年又过来修新都桥那个东郭路,修东巴路公路,东郭路到巴塘的,理塘到乡城这个公路。那个时候修公路不像现在有机器机械化的,那个时候很艰苦的。)】

【解说词】1950年初,南下入康的干部们纷纷从成都等地出发,步行至雅安,途经了芦山县、天全县,然后翻越天堑二郎山。当时的二郎山没有公路,只有一条三米左右宽的土路,除骡马可以行走外,根本不能通汽车。路险、天气多变,行进到半山腰时,经常是大雾弥漫,什么都看不清,只能人跟人、马跟马地向山顶迈进。到达山顶后更是一片冰天雪地,道路很滑,不断有人马摔倒。南下干部们顶着风雪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几天才能翻越这座海拔3437米的大山,最终到达泸定进入康定。

【同期声(采访)原甘孜州计经委离休干部:田松青((我们)1950年3月份从雅安出发,在新沟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翻二郎山。时候没有公路,根本就没有路,从二郎山爬到二郎山顶上,雪这么厚,我当时别着一个小枪,两颗手榴弹,一个背包,洋瓷碗,一个水壶,水壶的水喝干了以后,干粮根本嚼不下去,吞不下,好多人都根本不能嚼了,咽不下去啦,喉咙干得很,最后,有雪的地方就抓起雪来(吃)领导下命令,必须吃,必须吞,不吃就走不动,肚子饿。到了山上以后,当时的气候,好多人缺氧,有的就倒下去爬都爬不起来。)】

【解说词】就这样,无论是战士还是干部,这些来自北方的南下干部一批批来到了甘孜州,迅速融入这片遥远荒僻的高原之地,把他们建设新中国的理想撒向这片土地,把青春、热血和激情交予高山草甸,交予雪域人民,让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了新中国温暖的春风,看到了祥和幸福的希望。

【解说词】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决策,“南下”是北方老解放区干部的大规模迁徙,是中国共产党从北到南的新长征。这是一条用生命铺就的南下之路,也是一条用钢铁意志踏出的新征途。这条新长征之路拉开了解放新区夺取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历史序幕,也揭开了甘孜州的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