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孜州委组织部

挖窑洞、建机场——十八军在甘孜修建机场纪实

发布时间:2020-04-24 来源:

 那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旷野, 到处是起伏不平的小丘, 荆棘丛生,乱石林立,环视一周,四面都是高山,唯有远处甘孜寺的金顶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领导交代任务时说:“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削平一座座小土丘,填平一个个大洼地。”为了长期支援西进部队,建立一个稳固的空运基地,作为后勤运输的快速通道,建设机场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凸显出来。西南军区决定在原有极为简陋的甘孜机场以北菠萝山北侧一块广阔的草地上,用最短的时间,扩建出一个可以适应进军需求的机场。

扩建甘孜机场的立项报告称:“目前甘孜机场不适于降落046机。拟在附近另辟一个机场。据了解需一百五十万工,现巳由渝派工程师前往勘察中;最大的问题为人力不足,中央军委非常重视,立即从武汉、北京抽调大型机场修建机械。”但就在这时,美国军队在朝鲜半岛仁川登陆,朝鲜战争升级。原本就人力不足,结果连原准备调入甘孜的四个工兵团都调往沈阳,原准备抽调的机场修建机械也没有了,拨归十八军建制的只有两个工兵团,扩建甘孜机场的时间被迫推迟。十八军后方司令部成立后,1951年3月下旬组成甘孜机场工程指挥部,十八军凡是能抽调的兵力全部集中到甘孜,准备开始万人大会战。五十三师、五十四师,军大八分校、卫校医护队,就连豫剧团十二三岁的小娃娃都参加了施工!十八军的将士们硬是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方法,拼上青春和热血建设甘孜机场。

甘孜县海拔三千五百多,气候条件恶劣,刚到这里的人一般都有流鼻血、头痛、头晕、心律不齐等高原反应。这里高原气候特征明显,忽而风沙大起,忽而倾盆大雨,原本用于住宿的帐篷根本搭不起来,勉强搭起来了,也无法承受恶劣天气的“洗礼”,经常被狂风掀翻,或是被暴雨淋垮。为解决工兵战士们住宿问题,最后决定在山坡自己动手挖窑洞用于住宿。

五十四师医护队一百五十多个区队九个班,第九班是女生班,最大的18岁,最小的14岁。女兵顾梦舟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从四川大邑出发,晕晕乎乎在车上颠簸了一个星期到达甘孜,第二天就开始挖窑洞。

4月,有些冻土还没化。必须先点燃柴火将上层冻土融化,才比较好挖下面的。接着是准备“建材”,要到离宿舍营地数十里外的山林里砍树,用作简易床铺的搭建。经过几天的努力,窑洞修好了,其实那窑洞只能算是个“简易的窝棚”或者说“地窝棚”。大约只有一米来高,必须小心翼翼、躬着腰才能进去。但无论怎样,就是住“地洞”,也比追着大风刮跑的帐篷强多了。

年轻的队员们边唱着歌边高兴地美化新建起来的“家园”。他们在一排整勺窑洞前开出一方平台,平台的一端用石头和泥土草坯修一张饭桌,饭桌四条长凳,就成了“饭厅”;平台的另一端是每天集合、点名、做操和集合运动的小广场。年轻人又在住地周围的地上,用彩色石子嵌上“进军西藏,

保卫祖国”、“建设边疆,加强国防”、“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民族大结万岁”等标语和各种几何形状的图案。甘孜机场南边的山崖边,至今还保留着六十多年前部队修建机场时挖出的窑洞,大多已塌陷了。

站在倒塌的窑洞口向背后的山上望去,不远处的山顶上有九座孤零零的、那里埋葬着修建机场时因窑洞塌方和其他原因牺牲的九位年轻的女兵,牺牲时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坟前的一块青石板上刻上了“十八军无名女战士墓”几个字(现已迁至烈士陵园)。

今天的人们恐怕无法想象第一批到达工地的青年军人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那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旷野,到处是起伏不平的小丘,荆棘丛生,乱石林立,环视一周,四面都是高山,唯有远处甘孜寺的金顶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光。领导交代任务时说:“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削平一座座小土丘,填平一个个大洼地”。

“机场大军”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吃完早饭,就挑起牛皮筐,扛上铁锹等工具去沟外几里路远的工地劳动。中午饭由各队伙房做好送去,晚上直到天黑才收工。所有人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施工中。据统计,当时平均每人每天运土达三千五百多公斤一趟趟来回的路程加起来足有三十多公里。挑担子的头几天,几乎每个人的手上都打满了血泡,两腿也不听使唤,肿得像馒头似的。装筐的人更辛苦,因为空筐子不断放到面前,不能停下,连直直腰的时间都没有。运土的常常结对并肩前进, 暗地里还较真,有的女兵年纪小,身体弱,挑起土来像扭秧歌,左扭右拐也不甘落后,跌倒了,爬起来再往前走。挖土用的铁锹、十字镐都是战士们从内地背来的,簸箕没几天就用坏了,于是就地取材,用牦牛皮做成牛皮筐。

工地那喧闹沸腾的劳动场面,许多人至今提起来,还像当年一样激动振奋,各单位的彩旗在工地上迎风招展,劳动大军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与广播的高音喇叭声汇成一片。日复一日地坚持,削平一个又一个土填平一个又一个洼地,宽阔的机场雏形显现出来。

转眼,扩建机场二期工程开始了,平整地面,翻拣泥土中的杂草、石头、树根等杂质,然后铺砌石方。运送水泥、碎石、搅拌、灌浆等工作,全部都由人工操作。

所有的石料都需要从冰冷的河水里捞上来的。军大八分校决定抽调二大队的男生,以中队为单位去拣石头。开始在机场附近拣,后来去十几公里以外的溪沟、河道去拣鹅卵石,大至三十厘米以下,小至十厘米以上。虽然那时已是六七月份的天气,但积雪融化而成的溪水冰凉刺骨,站在水里没几分钟,腿不仅冻得麻木、失去知觉,还被锋利的冰凌划得满是渗血的小口子。到了晚上,一道道口子生疼,疼得人难以入睡。很多人的手指都被磨破,鲜血淋淋,红红的肉露在外面,但没有人叫苦,大家用胶布将手指缠起又继续干。机场地面表层所有的碎石,都是人工砸出来的。待到铺砌石方时,每铺一层都需要用泥浆来浇灌。机器设备不够用,大家就争先恐后地跳进拌浆池,用双腿当“搅拌翅”,以人工的方式保证泥浆供应。

女战士王嘉瑜记下了那段经历:

工程进入冲刺阶段,我们排成单行传递石块。我正巧站在一个土坎下面,石块由坎上传递下来,站在坎上的小林一不小心,失手把一块石头重重地砸在我的脸上,顿觉麻木。大家发现我鼻孔和嘴里都流出了血,立刻扶我坐在一旁,掏出手绡给我擦血。我的一颗门牙被砸掉大半截, 嘴唇也破了,嘴也肿了,班长立刻送我到工地卫生所,军医用棉球给我止血擦洗后,给了几片阿司匹林和磺胺药片,嘱咐我休息。我当时觉得头牽、腿麻,但自己是副班长,就不顾大家的劝阻,继续参加劳动。没想到在收工返回的路上嘴疼得更厉害。我忍着,回到住地没洗脸就躺下了。一连几天大家强迫我在住地休息,白天服止痛药片还能忍住,难熬的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满嘴牙,连同上下颌骨、耳根都疼。当时要能打上一针止痛针该有多好!可惜,那时什么条件也没有。

春夏之际的甘孜风多,风大,工地上常常飞沙走石,连耳朵里、衣领里都能灌满泥沙,男女兵娃子的头发好像满是灰沙的一丛丛乱草。晚上收工后,大家不得不用清水互相冲洗眼睛。高原强烈的紫外线长时间照射,女兵们原本白净的脸变得又黑又红,还经常脱皮,面目全非。

由于燃料奇缺,无法供应更多的热水,洗澡自然免谈。高原昼夜温差大,棉衣一年四季不离身,无法换洗,人人穿得又脏又破,个个灰头土脸。洗脸时一个班十二个女兵只能合用一盆水。脚上磨得都是泡,晚上必须烫脚,没有洗脚盆,怎么办?在地上挖一个圆坑,垫上一块帐篷布,水倒入帐蓬布里,大家一起洗,能伸进来的都“插上一脚”。

部队来到高原数月, 所有人都渴望着能洗个热水澡, 该多棒呀!有一天,班长告诉大家一个爆炸性消息:距工地不远处有一个温泉,先让男兵们去洗,再安排女兵们去洗!女兵们为此兴奋不巳,只盼那天快快到来。一天夜里,女兵们被摇醒,只听见班长低声急促地叫大家:"快起来,把东西带好,一起到温泉去洗澡!

王琦玉回忆说,全班女兵悄无声息地跟班长走了出去。天上没有月亮,只有几颗小星星,勉强看得见路,辨不出东南西北,不知走了多久,走进一个很宽的山沟里,脚下尽是大小不一的石头。好一会儿,才听班长说:“到了,大家抓紧时间洗,明天还要上工呐”。大家顿时一片茫然,想象中的温泉再简陋也该有一间房子,可眼下除了河沟什么也没有呀,怎么就说到了呢?仔细看去,发现脚下有一些浅浅的水坑,蹲下一摸,嗬!还真是热乎乎的呢。班长(女)边脱衣服边低声说:“山冈上有男同志给我们站岗,安全的”!于是,女兵们赶紧脱衣下水,这泉水刚好齐膝,可坐可蹲,不冷不热,恰到好处。女兵们洗呀,洗呀,洗完后赶紧穿上衣服,再洗衣洗被。直至东方发白,才带着一身清爽回到住地,早饭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为了迎接甘孜机场准时通航,整个工地在工程最后的冲剌阶段俨然变成了“竞技场”。单说那些女兵们,虽然在“机场大军”中只占很小部分,无论是分派任务还是劳动时,常常会得到一些照顾,但她们却似乎并不“买账”,谁也不愿意被人小瞧。

工程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竞赛更是“白热化”。在担土 “计时赛” 、砸石“群英赛”、拉大磙子的“耐力赛”等一系列劳动竞赛中,人们都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队与队、班与班之间互相挑战应战,热火朝天。通过挑土 “计时赛”,工效提高很快。十五米的距离,开始大家挑一担土, 一个来回要用五六分钟,后来,最高纪录缩短到三分钟。

在迎接飞机通航的集中突击阶段,人停,工具不停,队员们轮番上阵,每天施工时间不少于十二小时;天气好有月光的时候必加夜班,施工时间长达十五六个小时。

经过七个多月的奋战,1951年11月20日,高原上的第一个机场胜利建成。昔日“三沟七梁一丘山”、坑坑洼洼的荒原上,出现了一条三千二百米长的飞机跑道和可停十八架飞机的停机坪。那年的国庆节刚过,部队给每个人发了一套新衣。机场工地上的官兵们,很多人都舍不得穿,留在即将到来的机场首次通航典礼上穿。

1951年11月22日,载入史册的一天。万里晴空的高原上,传来了轰鸣声,数万名指战员和藏族民工站在机场跑道附近,引颈而望。当第一架将要落到康藏高原上的飞机从大山那边飞来时,全场沸腾了!飞机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滑行到停机坪。人群欢呼雀跃,欣喜异常。在一片欢呼声中,一位藏族老人双膝跪地,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祷着“天菩萨”给他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当天晚上,在指挥部组织的庆祝晚会上,最后一个节目是由五十四师医护队女兵们创作并演出的诗朗诵《伟大的劳动万岁》:

这里曾经是一块乱石林立, 荆棘丛生, 鼠兔出没, 野兽啼嚎, 没有人迹, 没有炊烟的广袤而荒凉的土地。如今是什么力量, 使她煥然一新,变得如此沸腾?

是中国共产党派来的人民解放军, 为了建设西藏, 保卫边疆,为了西藏的富强,造福西藏同胞,在这块土地上修建了飞机场。

看呀! 那宽阔的停机坪, 那长长的飞机跑道, 是解放军千万颗智慧的头脑,是解放军千万只劳动的双手,把她建造。

这里每一方平整的地面, 都浸透了我们的汗水; 这里铺下的每一块基石,都浸染过我们鲜红的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