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丹巴县委组织部

丹巴县强化四项举措着力破解农民夜校推进难题

发布时间:2020-08-21 来源:

近年来,丹巴县委组织部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坚持在调研中找问题、在问题中想对策、在对策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强化宣传引导、机制建设、培训提能、延伸融合,有效破解农民夜校“推不动”“管不好”“学不会”“用不活”等难题,受益群众4万余人,形成了农民夜校与提高群众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的良好局面。

一、强化宣传引导,着力破解“推不动”难题。

针对部分村对农民夜校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群众对夜校了解不多、参与兴趣乏乏等现象,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一是细化责任促推进。将村农民夜校纳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农民夜校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民夜校的学用成效作为衡量基层党建工作和基层党组织示范创建的重要指标。将农民夜校纳入村“两委”班子成员岗位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党政重视、村支主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注重思想动员促推进。通过发放宣传单、问卷调查、微信推广、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夜校开展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强化农民夜校宣传引导,有效提高农民夜校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三是树立典型促推进。结合各村农民夜校开展情况,按照分步推进、重点打造原则,依托全县181个村级活动室,侧重评选打造3个省级夜校和7个州级农民夜校,把农民夜校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带动作用,为纵深推进农民夜校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强化机制建设,着力破解“管不好”难题。

针对农民夜校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工作落实力度欠缺等现象,从两方面入手强化工作管理。一是优选工作队伍。印发《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工作的通知》《丹巴县农牧民夜校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着力强化农民夜校的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按照“专兼结合、宜兼则兼”原则,采取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培训上岗方法,为每个村农民夜校精心挑选一支由教师、医生、农技专家、致富能手、包村干部等组成的优秀讲师团。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民夜校教师工作职责、培训提高,岗位考核等制度,加强师资队伍日常管理。二是严格工作落实。健全农民夜校队伍建设、阵地维护、教学管理、评优选先等制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加大挂职督查力度,重点对农民夜校日常管理、阵地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效果等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农民夜校“管得好”“有效果”。

三、强化培训提能,着力破解“学不会”难题。

针对部门群众反映课程设置针对性差、授课方式单一,知识群众“不愿学”“学不会”情况,加强队伍培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按需”选题、“因人”施教。一是强化问题导向,注重“按需”选题。紧紧抓住需求这个主线,定期发放问卷调查表征求群众意见,及时了解群众对农民夜校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课题。把集中授课、实践操作、现场观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创新学习方式,全面调动基层群众参与农民夜校的积极性。二是强化个性施策,注重“因人”施教。利用中央省州远程教育课题资源库,采取夜校组织集中学、田间地头分散学、家庭点播自由学等方式,送上农民夜校“自助餐”,基层群众结合自身情况,自主挑选课程,点点滴滴学、实实在在学。同时根据农村群众特点,在农忙间隙,组织开展群众学习交流讨论活动,让每个群众“愿意学”“能够学”“学得好”。

四、强化延伸融合,着力破解“用不活”难题。

针对部分地区农民夜校当摆设现象,丹巴在抓实群众教育学习、技能培训等工作基础上,主动延伸触角,将农民夜校融入经济发展、移风易俗、文化教育等活动。一是架设“互通桥梁”,传递关心关爱。探索把农民夜校和基层党组织加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带领村民致富增收相结合,有效架设“互通桥梁”,有效利用农民夜校远程教育平台,链接村民关心的农副产品、网上招聘信息,让村民足不出户学电商、销产品、找工作;畅通村民与外地务工亲人线上交流平台,让“千里相思”的村民们“一屏常见”。二是打造“农家学苑”,传承优质习俗。充分发挥农民夜校优势和“村民活动之家”功能,建立“党支部+农民夜校+村民活动之家+科技专家团+经济合作社”学用模式,形成农民夜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专家指导、合作社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课堂,村民进课堂详听教师理论、到田间观摩专家操作,活学活用,实现现代知识、致富技能、优质习俗的传承与提升。三是用活“村民影院”,传播红色经典。利用农民夜校远程教育平台优势,结合庆祝建国70周年等纪念活动,组织开展“讲经典故事、诵经典文章、看经典影片”活动,推出《建国大典》《湄公河行动》等红色影视资源和近期经典大片,组织村民在农闲观看点播,既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让村民乐于光顾,又“用活”了农民夜校,使农民夜校作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