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市炉城街道光明社区:筑牢民族团结“红色堡垒” 激活基层治理“动力引擎”
发布时间:2024-10-28 来源:中共康定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炉城街道光明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灵魂主线,注重民生服务和治理水平提升,以实际行动筑牢社区“红色堡垒”,促进辖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治共乐。
干群共学,筑牢基层治理“红色地”。一是坚持立体式学习。坚持把打造“学习型社区”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力抓手,坚持线上自学和线下集中学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重点学习内容,定期推送“学习强国”APP、“情歌故里党旗红”等平台的学习资源,推动理论学习灵活化、常态化。二是开展全覆盖宣教。利用“道德讲堂”“居民学校”和微信群、宣传栏等平台,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经验做法,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覆盖,“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三是打造多功能阵地。统筹规划现有资源,按照“一室多用”原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构建覆盖全方位、全人群的服务阵地,通过“妇女儿童之家”“党员活动室”“调解室”“科普角”等阵地,促使社区服务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
服务共享,凝聚基层治理“红色力量”。一是做优便民服务。以便民服务型社区为定位,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科学设置开放式办公空间,健全“一窗式受理、全科式服务”的社区服务新模式,设立“双语服务岗”,提供“一对一”贴心帮办代办服务,切实推动窗口业务工作和民族团结创建“双融合、双促进”,今年已累计帮助辖区群众办理业务150余次。二是做好志愿服务。整合辖区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等资源,建立健全“民间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在职党员”的志愿服务联动体系,组建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以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导向,以“一老一小一新”、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精准对接“点对点”志愿服务,开展“送关爱、送文艺、送知识、送健康”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40余次,切实实现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居民幸福指数持续上升。三是深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建立党员带头、党群联动的移风易俗新模式,选树宣传“最美志愿者”“最美家庭”“最美网格员”等先进事迹,把文明乡风融入到居民生活,让群众自觉抵制人情攀比、跟风宴请,不断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谐民风。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和纽带作用,在寓教于乐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辖区各族群众和睦共处、交融互助,各种文化交融、健康发展。
多元共治,激发基层治理“红色活力”。一是激发群众自治动力。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管理目标,构建“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网格员-楼栋党员户”四级联动治理体系,设立“楼栋红管家”,号召辖区党员主动亮身份,积极配合参与小区管理、楼栋管理、平安建设等工作,在州委宿舍小区试点成立业主委员会,引领更多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及时更新居民公约,明确“什么不可为”,规定“违反了怎么办”,促进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二是深化议事协商机制。统筹辖区26个党支部,持续推进“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两新’组织党支部、网格党支部”联动,主动落实党员“双报到”工作机制,推动社区与辖区单位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资源共享、要事共商、实事共办、难事共解。依托“支部联动”,成立协商议事会,定期召开座谈会、茶话会等,解答居民疑问,共商共议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先后解决了下水道堵塞、路灯不亮、公共基础补短等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8个,调解邻里大小矛盾58个,有效提升社区环境和便民服务水平。三是推进“三房治理”工作。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以网格化体系为支撑,盯紧“房屋”这个最小单元,扎实开展“三房治理”工作。按照“一房一码、一房一图、一房一档”要求,逐一排查登记九类房屋户数和人员信息,确保了“人、房、业态”信息精准对应。聚焦“安全、保障、民生、和谐、发展”,常态推进线上上报流转、线下核实办结,实现“一站式”受理、闭环式推进、全链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