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探索“三融”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4-06-03 来源:中共丹巴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丹巴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产业、技术、人才“三融”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增质、增量、增效,为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开辟增收“新渠道”。一是开拓产业融合发展新思路。县级领导、乡(镇)、部门负责人70余人到5个乡(镇)现场学习网红民宿经营、美人脆苹果品牌培育、特色羊肚菌种植等农旅融合产业助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先进经验,12名村支部书记现场作交流发言,有力提供组织运行、产业发展、技术指导、销售带货等“全链条”服务保障,确保村村有发展思路、有支柱产业、有集体收入。二是绘就农旅融合发展新“钱”景。以小金河立体农业带建设为基础,积极发展河谷菌蔬种植与加工、半山粮果和高山养殖的特色农牧业。其中阿娘沟一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头雁”作用,采取“133”模式推动中省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落地,自主经营百亩农旅产业,同时配套建设综合服务站、旅游驿站等附属设施,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毗邻的喇嘛寺村等7个村形成农旅发展产业链,绘就农旅融合发展新“钱”景。三是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出台《丹巴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丹巴县民宿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扶持政策,“春赏花、夏纳凉、秋选美、冬沐阳”全域全季旅游营销模式火爆市场,2023年吸引游客390万人次,“农村就是景区、农业就是景点、农牧民就是旅游从业人员”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甲居镇聂拉村乘着文旅发展“东风”,坚持党建引领,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合作发展模式,通过“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的合资合作模式,整合各类资金500万元,打造网红民宿村,旅游从业人员达1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
推进农业“技术融合”,点燃增收“新引擎”。一是发展“网络助农”。把县域特色产业优势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农业”流量效应,打造丹巴县电商创业中心,建立网红人才信息库,着力培育一支懂网络、会直播、善销售的乡村振兴网红人才队伍,重点推介丹巴农特产品、文旅资源。以举办全国第三届“乡村振兴·智创未来”巾帼共兴创业创新丹巴分赛区大赛等活动为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网络新动能”。二是发展“科技助农”。探索“党建+科技”模式,设立乡镇农业数字化服务站12个,充分利用“田间党课”“科技下乡万里行”“科技特派团”等活动,组织专家、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病虫害防治解答、作物防灾抗旱指导、农机操作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2023年以来,全县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28次,覆盖干部群众约10000余人次,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群众农业技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发展“数字助农”。培养数字产业指导员54名,依托企业送智,科技赋能,在半扇门镇团结村成功打造集“水肥一体、物联传感、数字植保、立体循环”为一体的智慧数字化大棚,带动当地80%以上的农民就业增收,另外该村还建成具有旅游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多重功能的尚作农业主题公园,构建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帮助当地农民实现持续增收致富。
加快乡村“人才融合”,锻造增收“新力军”。一是加强乡村人才培育。采取“菜单式、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围绕民宿接待、种养殖业、藏式刺绣、中式烹饪等乡村就业技能,举办“甘孜州第六届康巴工匠杯技能大赛”“‘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美人结编织直播大比武”等活动赛事,同步开展“送岗入村”招聘活动22场次,培训技能人才638人次,实现技能培训转移一批,带动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人。二是优化乡村创业环境。针对毕业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自主创业群体,为其提供政策支持、经验传授、信息分享、问题咨询等“一对一”解答、“手把手”辅导服务,鼓励返乡人员留在乡村、建设乡村,在酒店餐饮、旅游接待、家庭农场等领域累计实现创业1997家,就近就地解决就业4400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0万元。三是加深院企乡村合作。大力推动“院所校企”创新合作示范点创建,积极邀请高校专家人才指导建立丹巴县高山羌活种植、“美人脆”种植等科技示范基地2个,指导培育壮大县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1个,指导创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46万亩,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学习“样板”和“平台”。